直播间预售N95到手变成防尘口罩?记者调查涉疫物资销售乱象

 admin   2025-07-03 03:15   10 人阅读  0 条评论

这个文章详细为你讲解了直播间预售N95到手变成防尘口罩?记者调查涉疫物资销售乱象的题和一些关于疫情期间举报微信卖口罩相关的话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直播间里,主播发誓自己是在卖N95口罩。抢购期间,联动产品突然改为KN95口罩。消费者赶紧下单后,收到了PM25防尘口罩……

这就是2022年底发生在天津市民韩老师身上的事情。

随着疫情发展,疫情相关物资需求增加。然而,《法治日报》编辑调查发现,线上线下,涉疫情物资虚假宣传、夸大功效、货品不对、假冒伪劣等题接连出现。近期,多地传出疫情相关物资销售混乱的情况。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先后发文严厉打击涉疫物资销售乱象。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一些商家试图“借疫情赚”,趁新冠间隙非法销售,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人民健康。有关部门必须坚决打击。同时,网络销售所依赖的相关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特效药”诱人抢购

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

韩老师告诉小编,当时他在某知名短视频上偶然发现了一个卖口罩的直播间。主持人承诺,所售口罩为N95,可有效防护新型冠状病,且口罩数量有限,需抢购。因为前段时间一直买不到N95口罩,而且当时直播间很火爆,在线的人也很多,所以韩老师赶紧下单了。下单后,他发现商品链接显示为KN95口罩。

“就是这样,没想到半个月后到货,拆开一看,原来是PM25防尘口罩。”韩老师愤怒的说道。他花了928元买了50个口罩,准备去找主播。理论过程中,发现相关店铺已经关门,主播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然后来韩老师与协商退款,但他还是对——让大家白等了这么久感到不爽。如果有人不注意戴这个口罩,出门被感染,谁来负责?

小编注意到,在网络上,不规范销售疫情相关物资、场外倒卖疫情相关物资、甚至非法销售的现象并不少见。

“世界上第一个针对COVID-19的口服药物。可用的不多。了解该产品的人应该来这里。”“针对COVID-19的特效是绝对的硬通货,懂的人自然会懂。”风险可降低89%……“新冠病有特效药”的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小编查询发现,所谓针对COVID-19的“特效药”,比如辉瑞的Paxlovid,都是处方药。然而,在各种社交和网络朋友圈上,有不少黄牛出售此类“特效药”,甚至还有仿制“特效药”的销售。医学”黄牛信息。专家介绍,这种仿制药未经我国相关部门批准,属于非法。自我药疗存在安全风险。

还有据说对新型冠状病有“特效”的“免疫蛋白”。一些社交网络和二手上有大量收购和销售信息,声称可以增加抵抗力,预防新型冠状病。由于大量抢购,静脉注射人免疫蛋白的价格一路飙升,达到每瓶3000多元。这让不少医生站出来呼吁免疫蛋白并不能预防COVID-19,所以不要囤积,留着给真正需要的人。

上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阳告诉小编,丙种蛋白是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抗体。注射到人体后,不能在体内长时间维持,因此不能用于预防COVID-19。同时,由于蛋白需要注射到体内,如果个人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随意注射,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过敏等。

不仅是免疫蛋白,酒精也成为网络上的“抗疫武器”。——某酒视频广告中,“据专家统计,常年饮酒的人可以抵抗新型冠状病其抗病能力比不饮酒的人更好”。高683英寸等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不仅涉嫌虚假宣传、非法宣传非药品疾病治疗功能、违反广告法,而且有些产品故意借用一些促销时选择知名品牌的疫情相关物资。造成消费者混淆,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无资金销售涉嫌违法

近年来,血氧仪和制氧机成为热门产品。小编以此为关键词在多个电商进行搜索,发现指夹式血氧仪的价格差别很大,从几十元到一两千元不等。很多店铺都显示缺货,有的处于预售状态。其中,某型血氧仪月销量已达30万台以上。

胡阳告诉小编,自备血氧仪等仪器进行健康监测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市场上的血氧仪、制氧机等仪器质量参差不齐,在家自行监测得到的参数可能并不准确。“我见过一个病人,血氧仪自检显示血氧饱和度过低,但治疗后的验血数据却显示正常。”

在销售疫情物资过程中,一些卖家投机取巧,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哄抬物价、高价销售,实际上属于非法销售。

近日,重庆市綦江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重庆市一家企业经营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进行抽样检查。检查结论是,3000套防护服不合格。该公司因经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将受到行政处罚。

北京盈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袁成表示,无良商家销售假冒伪劣防疫产品的行为十分恶劣。根据《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等有关规定,对非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药品可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药品批准文件,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去年12月,很多人都经历了抗原试剂盒短缺的情况,也看到网上和微信朋友圈里抗原试剂盒价格疯涨。除了抗原试剂外,退烧药、体温计等疫情相关物资也被高价出售。各地相应加大打击整顿力度。

例如,郑州“逍遥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线上“药棒棒”App批发,向全国各地药品零售店、药店、诊所拉高布洛芬片的价格。经过两次提价,布洛芬片的价格从每瓶233元降到每瓶243元,又涨到每瓶198元。涉案数量达到3万多瓶。2022年12月29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向“逍遥药”公司发出行政处罚通知书,拟罚款260万元。

袁成表示,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管,依法查处价格垄断、哄抬物价等违法药品价格违法行为,对编造、传播涨价信息、哄抬物价的经营者进行处罚。物价上涨,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通过私人账户出售疫情相关资料也涉嫌违法。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无论中药还是西药,从事药品零售活动都需要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销售新型冠状病抗原检测试剂、血氧仪等商品需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无资质经营的,必须依法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应予以征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责任。”袁成说道。

依法打击和纠正乱象

相关也必须承担责任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采取行动,严厉打击疫情相关物资的混乱销售行为。

2022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初步发现的涉嫌哄抬价格的网络药店移送相关省级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同时,还发布了《关于涉疫情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的提醒和警示》,为涉疫情物资生产经营者划出了“九不”红线。今年1月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再次发文,对防疫用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生产销售单位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出六点要求。

近日,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安食品药品侦查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制造、销售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制售假药、“山寨”假冒疫情相关药品及相关用品的行为。活动。要重点关注常用的疫情相关药品、检测试剂和相关医疗器械设备,密切关注生产、批发、零售环节和网上交易服务等第三方,深入开展案件排查并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开展核实工作。发现群众线索和投诉,坚决立案,构成犯罪的依法查处。

浙江、贵州、安徽、重庆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发布多起违法涉疫物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维护市场秩序。

袁成表示,要迅速从严查处涉疫物资市场非法牟利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全力保障公众医疗使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严把药店等群众购药便民窗口关,让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在刘俊海看来,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扩大生产、促进流通。地方政府要及时提供相应的证照便利,便利生产企业用电、用水。包括进口环节,可以通过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关税来降低进口疫情相关物资的价格。

目前,不少疫情相关物资在网上销售,包括电商、直播间、社交团体等,的相关责任也引发关注。

2022年12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规范涉疫情物资网络交易秩序的工作提示,要求互联网企业严格遵守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执行内经营者的管理责任和疫情相关物资的保障。供应责任、疫情物资价格稳定责任、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责任、政企协同治理责任等“八项责任”确保依法合规经营。要求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自治与政府监管的良性互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疫情相关物资的线上销售、电商、短视频等是这些商家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为了防止非法销售,各应履行应有的安全义务,并对经营者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充分发挥大数据筛查手段,及时审查发现违法交易行为。需要对消费者负责、站稳脚跟。”刘俊海表示,同时,消费者也要理性,不要盲目囤积药品,这不仅容易造成商品浪费,还会导致资源紧张和浪费。增加别人的负担。

关于直播间预售N95到手变成防尘口罩?记者调查涉疫物资销售乱象和疫情期间举报微信卖口罩的相关信息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hyatt-tianjin.com/post/16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