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疫情心理疏导重点应对社会心态变化

 admin   2025-06-22 03:15   32 人阅读  0 条评论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调整疫情心理疏导重点应对社会心态变化的题和一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得题话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月10日,总书记在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作出新判断。“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初步实现了局势稳定、扭转局面的目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公众心理状态也发生变化。疫情引发的“潮水般”的心理应激反应逐渐消退,不同人群之间的心理差异进一步显现。3月18日,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各地要在工作方案指导下,对各类人群心理阶段性变化进行实时研判,根据情况调整社会心理服务重点和应对措施,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定信心,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死者家属的护理和心理疏导。

《方案》对七类重点人群部署了心理疏导措施。首先强调的两个关键群体是COVID-19患者及其家人,以及死于该疾病的人的家人。从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看,患者的心理会从早期对疾病的恐慌、无法接受治疗的焦虑,转变为治愈后普遍的焦虑、抑郁。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睡眠题在COVID-19患者中很常见。江苏省心理援助队的一项调查显示,患者不仅担心自己能否治愈,还担心家人的状况。他们更担心出院后会不会传染给别人,会不会有后遗症,会不会在职场上受到歧视。因此,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乐观的精神状态。

从《方案》中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工作措施来看,体现了全流程、各司其职的特点。例如,《方案》明确要求卫生部门对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负责。心理咨询服务由心理治疗师、社工等提供,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需要及时评估和干预。当患者治愈出院,成为治愈隔离患者时,卫生、民政部门将负责指导成立心理服务团队,重点为焦虑、抑郁、失眠等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对于患者家属和治愈回家的患者,民政部门牵头,卫生部门配合,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患者和家属,避免歧视;通过组织动员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志愿者,为城乡社区提供心理支持。以治标为目的,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精神安慰、心理安慰、社会融入等服务。

《方案》重点关注的第二个重点人群是病亡者家属。一般来说,对亲人去世的悲伤反应可以通过哀悼仪式来缓解。疫情期间采取的特殊措施可能会延长悲伤障碍的发生时间。因此,《方案》特别指出,要对死者家属进行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其发泄悲痛,帮助其顺利度过悲伤期,回归正常生活。患者死亡的单位、社区应当成立关怀支援小组,为有需要的死者家属提供关怀和心理支持。对于有严重心理题的家庭成员,我们会协助其到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寻求治疗。《方案》还提出,疫情严重地区要制定骨灰分批交接安葬预案,加强人文关怀,并通过网络进行指导

优越的

其他表达哀悼并避免人群聚集的方式。

安定民心,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困老人、困难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的心理支持

理论上来说,病面前人人平等。但从现实来看,社会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疫情影响。当疫情处于“胶着对抗”阶段时,弱势群体最容易陷入困境。因此,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患者、残疾人等群体的看望和必要救助,防止发生影响底层的事件”社会道德底线。”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势头不断巩固和扩大。然而,弱势群体也是恢复最慢的群体。因此,特别需要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困老人、困难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的心理支持。通过提供心理支持,为有需要的人编织一张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避免陷入生存困境,防止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受到冲击线。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心理支持,可以守住社会底线,稳定人心。

《方案》要求民政局、妇联、残联等部门动员和引导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和关爱救助。这个组。要摸清具体情况,将日常生活服务保障与心理服务结合起来,了解工作对象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支持或协助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温暖人心,为疫情防控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服务

《方案》重点关注的第四类人群是疫情防控医务人员。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更能体现暖心社会心理服务的功能。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反应呈现阶段性变化。从拨打专门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热线的电话来看,医务人员最初会表现出恐惧、焦虑和压力。随着疫情进入最困难、最胶着的阶段,医护人员的求助次数减少。他们的责任感和信念支持他们超越正常的急性压力反应。有的医务人员明明工作很累,却坚称自己不累,这让他们停下来的时候更加焦虑。当疫情进入消退期,放松的医护人员更容易经历潜在的心理创伤,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有必要在疫情后期积极关注这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早期干预。

《方案》要求,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各地卫生部门充分利用当地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和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照顾,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休息时间组织放松训练等活动。对于有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干预。湖北省、武汉市要充分发挥当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援鄂心理救援队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咨询、个别咨询、网络、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服务。

除《方案》提到的工作措施外,建议对一线医务人员探索多种形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一方面,提供“安心人心”的专业心理援助服务,如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提供个体心理咨询、组织创伤后应激障碍团体治疗等。另一方面,是通过单位党组织组织的谈心谈话、关怀慰等“暖心”措施,解决医务人员的实际困难;关爱关怀措施向一线医护人员倾斜,支付标准不按行政级别确定;提高工资、和职称水平增加就业评价措施;确保充分的轮换和休息;组织疫情后免费体检和疗养,增加休息和带薪休假时间。

凝聚团结,加强对公安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

《方案》重点关注的第五类人群是公安民警辅警、司法行政人员、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下沉干部等一线工作人员。当前防控形势虽发生积极变化,但由于防疫周期长、工作量大、人员少、防护资源缺乏、专业力量不足、群众不理解等题,一线工作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厌战、心态松弛等消极心理。一线工作人员的消极心理不仅影响自身身心健康,而且影响防疫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基层一线防疫队伍的组织承诺感、内在满足感和工作积极性,造成情绪疲惫。

结合《方案》要求,下一步可以由政法委、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工会等部门利用本系统资源或社会资源开展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有严重心理和行为题的个体积极干预;加强对疫情防控中死亡警察辅警、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家属的心理疏导;湖北省、武汉市要发挥各类志愿者作用,注重识别和发现有心理需求或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题的个体,并通过社区干部及时联系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评估和干预。

除了《方案》中的心理疏导要求外,还可以构建三维减压赋能心理支持体系,进一步实现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前线”。疫情防控一线。”。一是查处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题,压缩材料报告,简化工作流程,提供工作支撑,减轻压力;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社区工作者“松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区防控工作效率,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还有赋权措施。通过政治激励,完善职务晋升激励机制,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干部,让一线社区工作者有盼头。通过薪酬保障,适当提高工资和补贴,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对社区防疫工作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消除社区工作人员的失落感、委屈感和无意义感;通过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打造个人情绪“减压阀”。

凝心聚力,积极开展针对广大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心理服务

此外,《方案》还提到了两个重点群体一般公众和特殊群体。群众长期孤立,很容易诱发社会剥夺后的心理和行为适应题。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会支持,在隔离环境下重新平衡个体社会功能,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湖北社区“最后一公里”服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区服务质量总体评价一般。从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投诉内容来看,部分投诉超出了社区的职能或能力范围,如价格题、婴幼儿用品采购、非COVID-19死亡等。这也说明,长期隔离更容易引起不满。按照《方案》要求,各地宣传、广播电视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读国家政策,及时缓解群众因长期隔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群众,营造坚强信心、暖人心、凝聚人心的社会氛围。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对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妇女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导。湖北省、武汉市要把心理服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工作,在仍有确诊病例的社区安排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及时缓解居民因长期封闭管理造成的负面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提出加强特殊群体管理服务。政法委、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卫生、信访信访等部门负责组织各地建立健全基层综合管理小组,加强对公安监狱监管人员的监管,罪犯、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针对人员、强制隔离戒戒人员、社区戒和社区康复人员、参与戒维持戒治疗和自愿戒人员、易发生事故灾害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对于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众,信访部门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理性反映诉求,做好思想引导。湖北省、武汉市要为滞留湖北、汉族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经济损失较大的群众提供心理服务。对于有典型心理行为题的利益受损群体,引入心理服务人员配合解决冲突或纠纷,防止极端事件发生。加强特殊群体心理服务,实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妥善处理疫情善后事宜,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要求。

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从“胶着状态”转变为“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从“疫情防控积极态势正在扩大””到现在“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取得重要成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阶段性变化,社会心态也发生变化。各地要结合《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心理咨询工作方案》要求,准确把握七类人群心理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心理服务重点,做到心理疏导危机心态、瘫痪心态、厌战心态、侥幸心态、轻松心态。当消极心理出现时,我们要更好坚定信心、稳定民心、温暖人心、凝聚团结、凝聚人心,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更多的调整疫情心理疏导重点应对社会心态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得题的相关内容,请各位持续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hyatt-tianjin.com/post/15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